十年研发投入费用却远不如华为一年投入,联想再难引人联想?
联想集团陷入麻烦的时间算起来大概是一周以前,朋友圈里疯狂转发一篇文章,其中指明联想在5G标准投票中站在了中国企业阵营的对立面,导致5G标准再次为外国企业所垄断。在发酵数日之后,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发出了一份愤怒的檄文,号召联想集团员工团结起来,捍卫自己的名誉,而周末开始的紧急公关,似乎也开始有成效了。
![]()
对引起争端的投票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的文章已经不少了,在此我们总结如下: 1、5G编码投票的原则是求同存异,联想的投票并非必然导致华为5G标准出局; 2、在关键的里斯本会议的投票中,联想是唯一一家投票反对华为的Polar编码与支持高通的LDPC编码的中国公司。 那篇攻击联想的投票导致中国错失5G标准话语权的文章,从这个角度来看并非事实。 然而,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这个事件本身的影响却犹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直接带出来社会对联想的大量负面评价。 关于联想的负面消息在这段时间非常多,我们仅摘录几条关键内容: 1、过去10年,联想累积投入研发费用为68.5亿美元,远少于华为2016年一年的研发费用。 2、联想电脑在美国的售价远低于国内,同款笔记本电脑的国外售价比国内低三分之一甚至达二分之一,即便考虑税收等因素也存在着惊人的差价。 3、2017财年,联想集团总营收430.35亿美元,归母净利润为5.35亿美元,其中中国区营收为118亿美元,税前利润为5.49亿美元。考虑税收,联想在中国区以27%的营收占比贡献了接近80%甚至更高的利润。 然而上述消息和事实充其量只能算是压死联想这头骆驼的稻草中的数根。联想真正面临的困局并不仅是舆论方面的: 1、17年一季度,联想就已经丢掉了全球PC市场销量冠军的位置,拱手让给了惠普。而在一年之后的如今,惠普继续巩固着自己的优势,而联想则没有任何改善。 2、今年5月初,联想被剔除出了恒生指数。从15年3月份的股价高位到现在,联想已经下跌了超过65%。 3、从营收方来看,联想确实是一家国际化公司——海外市场占其营收的3/4。然而利润则基本上均来自于国内。换言之,联想在用国内的利润来补贴海外业务也不为过。 4、从估值方面而言,联想目前的估值是463亿港币——这是什么概念呢?几乎不会有人认为马上将要进入港股的小米的估值会低于1000亿——尽管它们都是硬件公司。 联想如今的困局绝非一朝一夕所致。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回顾联想发展至今的历史,可以看出联想的命运如同戏剧一般,每一次尝试和努力似乎都将它向悬崖边上推进而并非远离。 联想称霸电脑市场的契机是2005年对IBM的PC业务的收购。联想期待着以国内稳固的市场为基础,将自身打造成为一家国际化大公司。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联想确实成功了。尽管收购IBM业务为联想带来了巨大的财务负担,也如其他国际化大公司一样染上了企业融合的顽疾,但它毕竟是可以称之为一家能同戴尔、惠普等知名企业掰手腕的中国企业——在那个时代,它是巨人。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业务的发展,联想还未能在PC国际业务方面获取稳定的收入,电脑市场的衰退期就已经来了。2007年,随着iphone的推出,个人电脑的衰落陷入了下滑趋势,并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复苏。 联想并不是没有努力。在2010年推出乐phone失败后,它再次尝试了之前的手段——从google手中买下了已经造成了28亿美元亏损的摩托罗拉。这次收购让联想成为了仅次于三星和苹果的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 然而,对摩托罗拉整合的失败不仅未能让联想获得领先,相反,巨大的亏损让联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地位被华为、oppo和vivo超过,还要再加上将要上市的小米。 在联想努力整合PC、整合智能手机的过程之中,世界已经被互联网搅和得天翻地覆。可惜,联想在FM365等业务上的失败,让它再次错过了这个机会。 我们并没有对联想有过多评论,因为能够书写其结局的只有联想自己。 柳传志上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是将杨元庆拿下自己重回联想董事局主席一职。2011年,柳传志退下,杨元庆又回到位置上来。中间度过的,是联想彷徨的若干年。 而这次柳主席的豪言壮语,又一次将联想置于整个舆论的对立面。可惜,这次的事件已经不再是通过简单的公关就可以解决的。 社会公众对于联想的不满,实际上早已不是简单的辟谣能够解决。 1、身为曾经的中国科技企业的旗帜,随着时代的变迁不仅未能进一步壮大,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机会,直至将自己放在了整个行业的对立面,联想可有反思呢? 2、虽然研发和市场的关联并非直接相关,但是作为一个科技类企业,毫无核心技术,在确立行业标准的投票中反而需要附从于其他巨头站队,最后还尝试将水搅浑来完善自身形象,这实在是让人感慨。 3、对于和十年前远不同的社会舆论,仍然尝试以老旧的站队思维来解决和公关:创始人越过董事长直接发函,拉了一群行业大佬来挺自己,但对问题却视而不见。 随着技术和时代的发展,并非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会变得越来越好,这是很残酷的事实。 面对已经互联网化的公众舆论,这次联想能否度过危机? (本文来源于大岩资本公众号,作者为大岩资本投资研究部副总裁张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