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湿疹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3月龄是发生婴儿湿疹的高峰期。部分患儿的湿疹会出现越治越多或反反复复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考虑一下,我们是否对本次湿疹的病因进行治疗了呢?下面我们看一下儿童保健科近期接诊的的一位严重湿疹患儿的经历。 患儿,男,5月龄,初诊时全身皮肤散在红色斑丘疹伴抓痕4月,头面部及四肢较密集,混合喂养,纳奶差,睡眠不安,近1月体重无明显增加,大便2天1次,为绿色稀便,偶有粘液。皮肤情况见图1。
此前,该儿童使用外用药膏药液涂抹无效后接受中医相关治疗,包括中药熏洗、放血治疗及中药方剂煎服等,湿疹未见明显好转。我科接诊后,再次进行评估,该婴儿血常规中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4.82*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5.70%,均明显高于正常,结合患儿症状初步诊断为“食物蛋白过敏”,同时近一月婴儿体重无明显增加,考虑为重度过敏反应,嘱家长立即停喂普通奶粉和母乳,改为氨基酸配方奶粉喂养,两周后复诊,外用药物可继续使用,期间做好乳房排空和母乳储存工作,以便后期母乳回喂。两周后复诊湿疹明显好转,皮肤情况见图2。
嘱家长继续氨基酸配方奶粉喂养,母亲严格忌口后恢复母乳喂养,如果湿疹加重需暂停母乳喂养。两周后再次复诊,该婴儿皮肤上肉眼可见湿疹基本消失,四肢有散在肤色干性湿疹,近一月体重增加0.5公斤,纳奶可,大便1天1次,为黄糊状,皮肤情况见图3。
食物中过敏原去除后,该婴儿一月后脱胎换骨,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家长对治疗效果满意。考虑氨基酸奶粉成本过高,现转换为深度水解奶粉喂养,观察皮疹情况及监测体重,如无不适建议深度水解奶粉继续喂养至少3个月再次评估,同时指导婴儿辅食逐步添加,让家长做好饮食日记以便识别过敏食物。 上述病例是典型的以皮肤损害为主要症状的食物蛋白过敏,在婴儿出现消化道症状或皮肤损害时一定要对是否存在食物蛋白过敏进行相应评估,尤其是低月龄婴儿。由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明显增加,但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常常没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应根据婴儿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