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日,银监会又公布一桩大案、涉及多家银行业机构的处罚。这一次与2016年被查处的,事发在陕西、河南两地的假黄金骗贷案有关。
根据银监会网站公开的处罚书, 陕西银监局对涉及该案的1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罚款合计5000万元。其中,除工商银行、邮储银行的分支行外,还有括陕西省联社在内的11家农信社和联社被罚。此外,河南省三门峡银监分局对涉及该案的工商银行河南三门峡灵宝支行处以罚款250万元。
2016年5月,陕西潼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生一起2000万元假黄金质押贷款案件,由此牵连出背后多名外部不法人员横跨陕西、河南两省,以纯度不足的非标准黄金做质押物,并且涉及循环质押,骗取1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190亿元贷款。
截止2016年案发时,河南灵宝工行涉案黄金质押贷款余额30亿余元,形成案件损失10亿余元;潼关工行涉案黄金质押贷款余额近7亿元,潼关邮储银行涉案黄金质押贷款余额近30亿元,潼关联社涉案黄金质押贷款余额84.14亿元。
假黄金如何骗贷190亿
因豫陕交界的灵宝市以黄金矿藏知名,在当地用实物黄金抵押贷款的资本运作模式并不少见,甚至形成了一种“炒金模式”。
假如每克黄金250元,250万元即可购买1万克黄金,将1万克抵押给银行,以质押率下浮20%计算,可获得200万元的贷款。再用200万元可收购8000克黄金,再将8000克黄金抵押给银行,又可获得160万元贷款。以此循环,250万元可撬动价值约1200多万元的黄金,形成近五倍的杠杆。
2016年5月初,陕西潼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因一笔约2000万元的黄金质押贷款逾期而联系借款人张青民催收。催款无果,潼关信合决定处置质押黄金,在处置过程中发现黄金掺假,遂将此事层层上报。
随后陕西省金融机构在自查和调查中发现了众多掺假黄金。而后更牵扯出博源矿业公司以专门研制掺假黄金,并以此套取大量现金用于投资的窝案。张青民与其亲朋组成的犯罪团伙,在2011年至2015年间,组织亲朋制作掺钨假黄金,并用其亲朋与公司员工多次用掺假黄金质押在银行或联社骗取贷款;各笔贷款到期后,该犯罪团伙采用还息不还本,出资几百元钱雇佣他人签订虚假合同续贷的方法延长实际贷款期限。
贷款期间,若因金价下跌而不能达到质押额度,他们便会补仓掺假黄金以维持额度。相同方法被应用在其他银行业机构,据了解,该团伙在邮储银行潼关县支行先后400余次质押贷款,在潼关联社先后有180余次质押。
至于骗贷所得,一方面继续购买造假材料用以制作掺假黄金骗贷,另一方面则是用于购买房屋、车辆等个人消费与挥霍。
银监会指出,该案暴露出上述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管理存在诸多缺陷。一是贷款“三查”形同虚设。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贷前调查不尽职、贷款审查不严格、贷后管理缺位,部分基层机构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二是押品管理严重失效。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贷款质押物的检测及价值评估存在重大纰漏,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三是业务开展盲目激进。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过度追求业务发展规模和速度,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能穿透业务风险,部分机构违规开展业务审批,重要岗位未形成有效制约,内控审计作用缺失。
“黄金质押贷款”业务的迅速扩张给了不法分子套利的空间:以黄金押品循环质押,可以撬动五倍杠杆;而以假黄金来质押,则套利空间更大。而且,异地贷款的突破,让跨区域骗贷得以成行。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对于押品的检测方法落后于制假术,在办理非标金质押贷款业务中存在贷前调查不尽职、贷时审核不严、贷后检查不到位、押品管理失控的问题。此外,张青民等人可以70多人的身份证进行骗贷,金融机构更存在难以推脱的信贷审核与内控不合格的问题。
根据银监会网站,陕西银监局对涉及该案的1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罚款合计5000万元。
《金牌理财》春节到,福利到!平台接入本地郑州银行存管,发标定时回款及时,年化利率达13.2%-17.4%。现在活动期间海量红包,加息劵天天抽!iphoneX、笔记本电脑等大礼等您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