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聊天,说起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开采煤炭时遗留的厂房和建筑物。朋友说位于北山影视城东边的矿务局**库可能也是英国人所建。现在**库搬走了,但东西还保留着。 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记得我的学生时代,也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就对**库印象特别深。那个时候解放路就通到六号院附近,焦作的城市规模不大,城市照明设施也很简陋,不像现在,到处是高楼大厦,晚上霓虹灯四射。那个时候普通老百姓还不知道空气污染这个词。只要是晴天的晚上,城市的夜空湛蓝清亮、繁星烁烁。特别是夏天,在房顶纳凉遥看北山,位于半山腰的矿务局**库铁丝网上的照明灯组成的不规则轮廓,更是显眼,全市都能看得到。 ![]() **库一角。山上的建筑为警戒岗楼。50年前这也是焦作太行山最突出的建筑。
那个时候小,只知道**库很神秘,从来没有到过。只在太行路(那时候还是石子路)上看到过卡车拉**往**库送时车上还坐着穿上绿下蓝的警察背着步枪押运**。 **库是不是英国人所建? 我先在网上查阅了许多资料。没有关于矿务局**库建造的记载。倒是查到了英国人在建造道清铁路时的道清铁路**库的建造信息。这个**库位于解放区新华办事处鑫源社区果园路西二巷。 我赶过去拍了照片。 ![]() 道清铁路**库。虽然经过100多年,煤矿开采地形变化很大,但这座混凝土建筑依然完好存在
道清铁路**库是英国福公司在1902年到1906年修建道清铁路时建造,系钢筋混凝土结构。目前是焦作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英国人修铁路就要建**库,开煤矿更得有存放**的地方。说不定北山矿务局**库还真是英国人所建。 我先后数次到北山**库及周围的狮涧、闫河村探访。 第一次去是连文学先生带我去的。我们拍摄了部分**库照片,访问了狮涧村的个别村民。 **库依北朝南分东西两个库区坐落在两个U型山凹里。东库可能主要存放**,西库存放**之类的东西。 ![]() 在卫星地图上看**库分布情况
这是卫星地图上的矿务局**库分布情况。 ![]() **库东库区一角
东库区的山凹里从西到东依次挖了四个洞库存放**。 ![]() **库西区一角
西库的建筑较少,推测是存放**的地方。 ![]() 周围有好几公里长的安全铁丝网
库区外围建了两层铁丝网。五十多年前,这铁丝网为了方便警戒人员巡视,都安上了照明灯。这些灯到了晚上亮起来以后分外耀眼,也算是焦作地区最早的轮廓灯了。 ![]() 位于半山腰的警戒岗亭
这样的岗亭目前还存两个。 ![]() **库制高点上的瞭望楼
瞭望岗楼位于整个**库的最高点,上下两层,可以俯瞰整个库区。五十多年前,这是焦作地区山上唯一的建筑,在市区没有高层建筑的时候,这座建筑很容易看到,也容易被人记起。 ![]() **库东库东侧的库洞洞门和排气筒
![]() 东库区靠近西侧的库洞洞门
![]() 东库区里的道路
在狮涧村探访,路遇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1958年来焦作工作。他一口说定**库系日本人所建,不是英国人建的。 到底是谁建的? 我第三次去**库时,恰遇现在承包洞库的人。有机会近距离看看洞库是什么样子。 ![]() **库内景
洞库用石头和水泥圈砌而成,呈丁字型分布。如果整个**库四个洞库全都是丁字型分布,那这个**库是相当大的了。 据承包人介绍,这个**库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建的,应该在1953-1957年期间。 “一五”期间,国家把焦作煤矿列为重点建设单位,基本建设总投资为7393.5万元,比三年恢复时期总投资增长7.6倍,居全省各煤矿投资之首。中马村矿作为苏联援建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投入建设,焦西矿恢复生产、朱村矿建成投产。煤炭产量由建国初的50多万吨达到218万吨。这一系列的成就决定了焦作煤炭生产的规模化、正规化,建设正规**库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可说是说,证据呢? ![]() 现在退休在家的闫河村村民。他向我说他亲自参加了**库的建设工作
我第四次到**库探访。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影视大道闫河村北的桥边,我遇到了一个正在挖红薯的老者。经向他询问,他说他亲自参加了**库的建设,就是一五期间,大约在1955年左右。根本不是英国人建或者日本人建。 亲历者证明,我终于弄明白这个**库是谁建的了。 在闫河村,有人向我推荐了矿务局**库山下的办公场所——焦作矿务局矿警队所在地,就在焦煤医院东边。 ![]() 居民向我介绍矿警队的情况
老者身后就是矿警队的办公场所。 ![]() 矿务局**库山下办公场所——矿警队大门及内景
随着焦作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焦作市区煤矿的关停并转,**库的存在完全没有必要了,搬迁是必然的事。但这个存在了60多年的工业遗迹是不是应该好好保护呢? 焦作以煤而兴,煤炭工业遗存很多。**库作为煤炭生产的重要附属物应该完整保存下来。 欢迎各位对矿务局**库的来世今生留言。
|